七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也。
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和胡瑗传道治学均以《易传》和《春秋》为主体。他对《尚书》,早已疑及今古文之不同,亦认为《尚书》为一部古史。
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儒教与公民社会》《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崔觐注《序卦》有此仲尼序文王次卦之意也语,疏曰:文王六十四卦,其次相依,各有意义。《宋元学案·泰山学案》谓: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作为十天干之最后定型的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之名,即是植物生命周期节点之表征,甲乙丙……的干名是代表植物发育、生长、死灭、萌芽的循环现象。相对而言善恶只是一个次生的外部问题: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
[30]其父之学就是《春秋》。《大学》《中庸》章注杜撰道统。《大戴礼》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小学,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14】 在简朝亮看来,同门康有为强调回归今文经学经法行政治变革,将孔子塑造为托古改制的旗手,实与古文经学家的政治意图殊途同归,从今从古,皆非经法之正途。经学原为体用兼备之学,其核心目标是解决面向人的教化问题以及提供一种理想文明的范式。后者相较前者,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焕发了经学的活力,维护了经学作为中国之学的主体性地位。他在《与简竹居书》中提出,《康诰》写作的历史背景时值周公尚未修定礼乐,其时周公及武王者,受至末命,故泣涕共手以承之。
谓君不可贱民而重己也,非西说之谓也。传曰:立者不宜立者也。
【2】这里,朱次琦提出《礼记》中的小学概念进以与清代汉学强调六书小学进行区别,其朱子《小学》,小学之道一句,尤其反映了他所强调的小学不是进入经学研究的工具学问,而是理学家从经学中提炼出的面向个体进行教化的修身学。(同上,第13b-14a页)君与民之间有天然的契约,即是天道。其中的关键在于,朱子提供新的经学诠释体系里,道心对应的是天命率性;精一对应的是择善固执;执中对应则是君子时中。朱次琦认为,通经与专经代表了经学研究的两种范式,前者将经学与经世相关联,后者则将经学专门化,使之变成纯粹的客观学问,道咸汉学便是后者。
他在《孝经集注述疏序》中说:朝亮幼读《孝经》,长而闻九江朱先生讲学,以孝为先,则于此经不敢荒也。简朝亮带有古典理想主义的政治伦理观念,无疑与清末黑暗的政治现状有着明显的冲突。首先是汉宋学的关系问题。《公羊》曰: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在黄节看来,君与民是对立的政治结构,君学之统成,而孔学之真扫地。郑氏释此经者,不释约焉。
他指出:通经将以致用也,不可以执一也,不可以嗜琐也。【22】他借助《汉书·艺文志》中保留的先秦儒家谱系回顾儒家早期的经学历史,以孔门七十子留存的思想观念为基础,借助史学和子学相关思想资源对汉代以来的儒家经学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有国学而无君学,进而把经学、史学、子学等传统知识系统容纳在国学的范畴之下,进以完成儒家政治伦理观念的新诠释。
凡经之言君者,言君德,言君职,而不逞君权,以君非民无与君四方也。【24】而经学诠释的工作仍将继续下去,因为经的意义完全建立在广义的诠释的基础之上,没有解释,便没有经典。何为乎蔽者执汉学以攻宋学也。在简朝亮看来,郑玄把王若解释为周公以权称王,把摄解释为周公摄位而非摄政,导致后来的政治历史循此以为僭政之合法性依据,对于以书明教的经学教化起到了严重破坏,亦与《春秋》中提供为文之法相违背。故必去其三诬,则孔子所谓书教者宜明也。其次,性理之学放在掌故之后,则是为经世之学提供一种由性及理的反思范式,其最终目标在于反身修德,回到修身四行的道德实践。
而他所批评的是,把汉学长于训诂与宋学长于义理目为必分之两途。四、结语 桑兵指出:经学在中国,从来不是纯粹的学问,在国学的包裹下,对外还有显示国性的一面。
他有意阐发古典经学中固有的经法,彰显经学对于现实的批判和指导功能。夫岂谓君主国弱,民主国彊哉?民主而听于民议,且听于民议之众寡已也,放其日为书以宣言,嚣乎其篡也。
今之言汉学、宋学者,咻之于道中,而孔子之道歧。【8】此处,简朝亮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实则非汉非宋,又亦汉亦宋,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兼采特质,一方面又区别于古文经学诠释范式和今文经学如公羊学的家法。
皮锡瑞或已经意识到但未言出的是,除今文经学研究范式及其家法传统之外,原本作为其疑经精神源头的宋学及其诠经传统亦遭遇了相仿的命运,而伴随经学之外的史学、子学、金石、地理等集部学问的发展,训诂明而义理明的诠释方法愈发被汉学家推崇为普遍的经学诠释法则。17 王恩田:《再论西周一继一及制》,《先秦制度考论》,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82页。他心中不以汉宋分也的典型是朱子,认为朱子既能继承汉儒如马融在训诂学中表达纲常义理,又能够结合孔子博约与孟子的守约观念,将郑玄有博无约之教领回到孔子知行合一的学旨上来,从而真正做到了兼采汉宋以释经。除《论语》《尚书》之外,简朝亮的《孝经集注述疏》与《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两部著作中也不同程度地接续了朱次琦的经学诠释观念。
22 黄节:《孔学君学辩》,参见沈云龙编:《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28辑,1976年,第1356页。首先,朱次琦看重的即不是汉学中考据训诂方法,也非理学中纯粹的形上学,而是二者之中可为经世之用的部分(汉学中取经世相关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制度学等学问,被其统筹在掌故之学下。
故《大学》曰:失众则失国。如王恩田认为,当时周公所确立的制度并非嫡庶制,而是一继一及制,其目的是使管蔡等人失去继承周王的可能性。
郑释《大诰》之诬,因《康诰序》为之也。《易》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在与章太炎就《古文尚书序》真伪的辩难中,这一经法又有所呈现: 《大诰》称王若曰者,此周公奉成王命而东征也。允执其中,则其心一于道而能精矣。在谈到古典传统的君与民的关系时,简朝亮认为:凡经之言民者,言民心,言民生,而皆期民服。在《美术丛书》中,邓实在倡导以美术为国民施教化的同时,再次借助君学民学来谈中国古典艺术的复兴和人文思想解放问题。
因此,国学与经学的问题,过去、现在及将来还会不断被提出23。但西学的冲击,促使后经学时代的经学诠释从古今汉宋之争走向中西之争,经学应该如何回应? 在简朝亮看来,汉宋今古之争不能脱离经学历史上出现的典型范式,经史之争与中西之争则仍要从经学作为中国之学主体性的话题展开。
故而朱次琦有意重提小学的概念,正意重新将经学拉回由经学体用一源,教化为本的线索上来。西学冲击下,经学迎来新的挑战,简朝亮在与康有为、章太炎的今古文经学诠辩中提供的解经范式,既不同于传统理学家,也非今古文其中一家可以界定。
【17】除了从制度史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见,章太炎后又作《尚书略说》,其中谈到周公践位称王时说:古人视王亦如官吏,未尝不可代。【21】这意味着经典诠释必需要伴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进行调整,经也需要从传统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来为自身立法。